|招标信息

招标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信息 > 招标信息

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的丰富意蕴

2023-09-27 | 阅读 813 次

  ■ 刘文艺 黄铃

  提要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只有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不断推进科技创新,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才能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由此可见,“新质生产力”之“新”源自科技创新,“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内生动力的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黑龙江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强调,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代表了生产力演化中的一次能级跃升,彰显了赢得发展主动权的动力引擎,锚定了推动经济新发展的主导力量,指明了构筑竞争新优势的主攻方向,有着极其丰富的意蕴。

  “新质生产力”是实现能级跃升的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的、最革命的要素,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没有生产力的发展就没有社会的进步。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发展生产力以全新的内涵,指出要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实现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跃升。

  在当前中国经济走到了从数量扩张的外延式增长转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的内涵式发展的关键节点上,提出“新质生产力”概念,意义重大且深远,体现了我们党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以产业升级构筑竞争优势、赢得发展主动权的信心和决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经济增长速度,被誉为“中国奇迹”。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经济发展不能再一味地追求速度“快”,而要转向质量“好”。

  对经济发展质量“好”的追求,使得全靠要素驱动的老路难以为继,要求我们必须及早转入创新驱动发展轨道,发挥创新驱动在生产力中的关键作用,促进生产力核心要素的变革,从而产生“新质生产力”。相比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依靠创新驱动是重中之重。所以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驱动的生产力,区别于依靠大量资源投入、高度消耗资源的生产力发展方式,是摆脱了传统增长路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是数字时代更具融合性、更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代表了社会生产力演化中的一次巨大跃升。

  “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引擎的生产力

  科技创新是生产力发生根本跃升、生成“新质生产力”的动力引擎。科学技术以一种不可逆转、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会带来生产力的大解放、大跃升,创造出人类历史上意想不到的奇迹。从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蒸汽机技术,到19世纪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电力技术、内燃机技术,再到20世纪第三次工业革命中的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等,这些革命性技术引领的宏大变革性力量,改变了人类对于资源、动力、材料和信息等基础要素的利用方式,提升了人类的生产力,颠覆了已有的生产方式,重构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可见,科学技术的每一次突破,都是推动“旧质生产力”的瓦解和“新质生产力”逐步形成的动力,都会引起经济社会发展动力的重大转换。当今世界,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生产力的“质态”将会被重塑。哪个国家率先在关键性颠覆性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形成“新质生产力”,哪个国家就能赢得全球新一轮发展的战略主动权。

  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需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在“三大变革”中,质量变革和效率变革是目标和结果,动力变革则是抓手和关键。唯有实现动力变革,才能推动质量优化和效率提升,而动力变革的实质就是社会生产力的能级跃迁。

  那如何实现动力变革呢?除了科技创新别无他路。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要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如果科技创新搞不上去,发展动力就不可能实现转换,我们在全球竞争中就会处于下风。科技创新之所以有助于发展动力转换,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高社会整体生产力水平,是因为科技不仅可以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且可以通过科技的渗透作用放大各生产要素的生产力。进一步说,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只有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不断推进科技创新,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才能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由此可见,“新质生产力”之“新”源自科技创新,“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内生动力的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以新产业为主导的生产力

  产业是经济之本,是生产力变革的载体及其具体表现形式。离开了产业,技术创新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生产力变革也将因此失去其基本支撑。经济发展从来不靠一个产业“打天下”,而是百舸争流、千帆竞发,靠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持续迭代优化。“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过程,就是对产业体系进行系统化重建的过程。当前充满活力的海洋产业、新能源汽车、数字经济等新产业,无一不是由新技术带来的新产业,进而形成的“新质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新技术新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2020年考察浙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抓紧布局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着力壮大新增长点、形成发展新动能。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同样指出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对接,加强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不断以新技术培育新产业。此次在黑龙江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指出,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把“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与“新质生产力”相关联,一方面说明我们要以5G、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为发展契机,不失时机地培育“新产业”;另一方面说明,“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将成为生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形成“新质生产力”,要加速培育“新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在“新质生产力”生成中的主导地位,决定了它们也将成为大国博弈的重要阵地。这要求我们要积极开展前瞻性顶层设计,尊重产业发展规律,营造有利于创新的产业生态环境,提高研发投入支持力度,提升成果转化率,增强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抢占未来产业发展的制高点,释放更多“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以产业升级为方向的生产力

  产业升级与“新质生产力”生成紧密相连。产业升级是指产业结构的改善和产业素质与效率的提高,而“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恰恰是一个要素质量提升和资源配置效率改善的过程,推进社会生产力的总体跃升,必须以产业升级为现实路径、为前进路向。

  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之间的关系。与传统产业相比,新兴产业因其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成长性、产业辐射面广等特点,使其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竞争的关键点和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主体力量。需要注意的是,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并不是绝对隔离绝缘的,传统产业不等同于落后产业,强调培育和壮大新兴产业也不是简单化地抛弃传统产业。这意味着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培育新兴产业,高度依赖传统产业作为基础、提供技术支撑。所以,在论及东北全面振兴之路时,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要以产业升级为方向,立足现有产业基础,扎实推进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推动传统制造业升级,发挥科技创新的增量器作用,全面提升三次产业,不断优化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这意味着,以产业升级为导向,实现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协同发展是当前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关于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协调发展及融合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重点领域提前布局,全面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既巩固传统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又创造新的竞争优势。传统制造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要加快数字化转型,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着力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

  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数字生态将不断趋好,这不仅有助于集合行业上下游相关企业、行业科研机构和政府公共部门等的创新力量,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的发展打造“数据空间”,还有助于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从而赋能“新质生产力”的演化生成。

  【刘文艺系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暨南大学基地研究员;黄铃系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本文系广东社科联2023年度扶持省社科类组织课题研究项目(GD2023SKFC25)、暨南大学党内法规研究中心课题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 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Baidu
map